也盖个温室。”苏瑶把信折好,放进孩子们的日记本里,“让他看看,咱们的日子过得有多好。”
第二天的颁奖仪式上,陆宇轩的剥玉米机得了发明奖,奖品是个红色的笔记本。陆诗涵的歌虽然跑调,却因为格外真诚,得了个鼓励奖,奖状上印着“优秀小社员”。
陆星辰的发言稿被收进大会材料,工作人员说要印成小册子,发给全国的中小学。他拿着那本印着自己名字的小册子,突然觉得沉甸甸的。
离京那天,林晓来送他们。她给每个孩子送了支钢笔,还给苏瑶捎了本《农业科技》杂志。
“我以后要去你们公社插队。”林晓的眼睛亮晶晶的,“听星辰说,你们的大棚菜能长到冬天?”
“不光能长菜,还能种梦想。”苏瑶笑着说,这话是张教授说的,她一直记在心里。
火车开动时,三个孩子趴在窗户上挥手。陆星辰突然指着窗外喊:“娘,你看!”
苏瑶顺着他指的方向望去,天安门广场的红旗在晨光里格外鲜艳。她想起刚下乡时,有人说她一个城里姑娘种不好地;想起苏婉骂她痴心妄想;想起无数个在油灯下研究种植技术的夜晚。
现在她终于明白,所谓的魔法,不过是把别人用来抱怨的时间,都用来下田了。
火车越开越快,窗外的风景渐渐变成熟悉的田野。陆宇轩拿着他的红色笔记本,在上面画了个大大的温室;陆诗涵哼着跑调的歌,手里的奖状被风吹得哗哗响;陆星辰把那本小册子小心翼翼地放进书包,旁边是苏瑶给他买的新铅笔盒。
苏瑶靠在椅背上,看着三个孩子的笑脸,突然觉得所有的辛苦都值了。她想起陆战野信里的话:“等我回来,咱们一起把日子过成诗。”
其实不用等,现在的日子,早就比诗还甜了。
回到公社,李寡妇带着乡亲们在村口迎接。二柱子扛着个大牌子,上面写着“热烈欢迎小英雄凯旋”,字是用红漆写的,有点歪歪扭扭,却格外醒目。
“星辰,快给婶说说,大会堂的地板是不是金砖铺的?”李寡妇拉着孩子的手,笑得合不拢嘴。
陆宇轩举着他的红色笔记本:“婶,我得奖了!以后我给你做个大的剥玉米机!”
陆诗涵在人群里唱起了她的歌,这次居然没跑调,社员们都跟着拍手。苏瑶站在一旁,看着这热闹的场景,眼角突然有点湿润。
晚上,药厂的灯亮到很晚。苏瑶把从BJ带回来的《农业科技》杂志摊在桌上,上面印着各种大棚的图片。小张拿着笔在旁边记,嘴里不停念叨:“原来还能这么弄,比咱们的先进多了。”
“等陆同志回来,咱们就扩建大棚。”苏瑶在图纸上画了个圈,“还要建个育苗室,让乡亲们冬天也能种蔬菜。”
窗外传来孩子们的笑声,陆星辰正在教弟弟妹妹写“科学”两个字。陆宇轩的铅笔太粗,把“科”字的禾苗写成了大树;陆诗涵的“学”字少了一点,却坚持说那是故意的,像颗小星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