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靖难攻略

关灯
护眼
第181章 坐井观天
书签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书架

每年得花三贯八钱。”

    “嗯……”听到朱允炆的话,朱元璋总算满意的点了点头,并在之后说道:

    “除了这些,那书籍也是一个大头……”

    “四书五经、诸子要义、历年考题都需要一份,这个价格便少不了四五贯。”

    “人在官学,人情世故还得应付,不然没有同窗之谊,日后想要科举,可谓是举步维艰。”

    “我询问过在京军中子弟,他们的孩子每年光是应付人情世故,花费就不下五贯。”

    “这样下来,供养一个娃娃读书,每年至少需要十几贯银子,并且还得因先生的才学程度、购买书籍的数量、文房四宝的购买数量等等而各有差异。”

    “如此算下来,一户百姓想要供养孩子,即便父母只应付吃喝,那也得拿出三十贯银子才能继续下去。”

    “这南京城虽然很大,但又有多少人家能拿出三十贯银子呢……”

    最后一句话,朱元璋似乎在感叹,而他说到这里,朱济熺三人也不再追问了。

    即便以大明现在的情况,每年能盈余的钱粮也不过才八九百万石,折色为铜钱不过二三百万贯。

    换而言之,即便以当下大明的盈余财政,若是想要供养孩子读书,也仅仅只能维持二十几万人的数量罢了。

    可问题在于,如今的大明,官学和卫学才刚刚推广,地方上还有许多府县卫所没有学校。

    没有官学,就没有免费的教习,普通百姓就得自己花钱雇佣教习。

    雇佣教习的费用,可不是一家一户能掏的出来的,就拿大明给县教谕的待遇来说,那起码也是正八品的待遇,每年七十八石的正俸,加上各种杂七杂八的福利,折色过后少说也有四十贯钱。

    这样昂贵的先生钱,哪怕是集中一村一镇的财富,也雇佣不起几个先生。

    如果朝廷不把钱投入到地方上去,那普通百姓的就学环境只会更差。

    老朱的话,被朱高炽他们三人听了进去,只是他们的表现,却没能让他喜欢。

    虽然眼下朱高煦不在,但以他对那小子的认知,那小子听了自己的话,肯定能说出一些新奇的点子。

    可惜了……

    朱元璋眺望北方,没有继续说下去。

    或许他并不知道,他所想念的那小子,此刻正在忙着帮大明朝开疆拓土呢……

    “殿下,前面就是奥里迷地面!”

    六月初十的同一天,伴随着孟章的声音出现,在老朱忙着教育三个孙子的时候,朱高煦正在松花江上乘风破浪。

    十余艘马船在三艘战船的带路下顺江而下,桅杆上是迎风招展的渤海旌旗。

书签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