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此,也不应该啊!
大唐重兵屯于边关,他们的粮草调度、军械补给,总该由朝廷掌控!
边镇之内,亦有刺史、长史、司马等地方官员,他安禄山如何能一手遮天,说反就反?他哪来的底气?又是如何迅掌控地方的?”
李今越听到这番话,没有立刻回答,只是将目光投向了地上那滩烂泥般的李隆基,眼神里充满了难以言喻的复杂神情。
那个眼神,什么都没说,却又什么都说了。
李世民顺着她的目光看去,还有什么不明白的。
他顿时感到一阵无法言喻的心累,他疲惫的转过身,自己走回了座位上,颓然坐下。
得,自己怎么忘了。
今越早就说过,那个安禄山,也是自己这个好曾孙一手宠出来的。
他想不通,他真的想不通,这个孽障究竟在想什么!
今越说的没错,安史之乱,他李隆基,必须负最主要的责任。
哪怕自己想为他开脱,都找不到半点理由。
因为从始至终,造就李林甫,放任其专权,废弛武备,宠信奸佞,干出桩桩件件荒唐事,明知祸根已埋却依旧沉迷享乐的李隆基,才是将盛世大唐推入深渊的罪魁祸。
李世民心如死灰,无力地摆了摆手:“今越,你接着讲吧。”
李今越点了点头,继续说道:“嗯。
那二凤陛下,在说安禄山之前,我先给您介绍一下,节度使是如何一步步成为地方主官的。”
“咱们之前说过,节度使在您那个时代,基本就是个临时的军事职位,战事结束,使职便随之撤销。”
李世民点了点头:“确实如此。”
李今越接着道:“而在唐睿宗时期,为应对日益严峻的边防压力,朝廷正式设立了河西节度使。
自此,节度使一职便成了常设官职,长期统辖数州军事。”
听到这里,李世民的眉头又皱了起来。
他能理解边事紧急,需要常设主将便宜行事。
但如此一来,时间长了,将帅久任,必然会与地方势力盘根错节,与麾下将士恩威并施,极易滋生割据之心。
但李世民还是压下了疑虑,问题不大。
只要朝廷能将财政大权与人事任免权牢牢抓在手里,节度使就翻不了天。
总不能……总不能李隆基这个傻子,未来还会把财政权也一并给了出去吧?
哈哈……不会吧?不会吧?
这个念头刚一闪过,李世民的脑海中,便立刻浮现出刚才李今越看向李隆基时,那意味深长的眼神。
瞬间,一股冷汗从他的背脊冒了出来。
不会吧……
只听李今越继续介绍道:“到了李隆基登基之初,为了应对四方边患,他又先后在边境地区设立了十大节度使,分别为:河西、陇右、朔方、河东、范阳、平卢、安西、北庭、剑南、岭南。”
说到这里,李今越的语气忽然一转,带上了一丝同情:“唉,二凤陛下,接下来我要说的事,您千万要撑住。
我就先给您单说一件,李隆基在东北方向,办过的比较离谱的事情。”
李世民深吸一口气,他已经做好了心理准备,疲惫地挥了挥手:“你说吧,朕倒要看看,这孽障究竟还能干出什么惊天动地的好事来。”
“公元73o年,随着李隆基逐渐好大喜功,大唐的边境策略逐步转向主动开拓,导致与契丹的矛盾日益激化。
此时,契丹可突干杀主自立,胁迫契丹与奚人叛唐,归附后突厥。
李隆基迅兵征讨,从此,大唐东北再起烽烟。”
“可偏偏就在这个节骨眼上,由于李隆基的骚操作,导致唐朝和渤海国的关系,也开始急剧交恶。”
“公元719年,渤海国国主大祚荣去世,其子大武艺继位。
随着国力日渐强盛,大武艺也动了对外扩张的心思。
而他的举动,很快就引来了邻居黑水靺鞨的恐慌。
黑水靺鞨立刻派人到长安,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