累了,真的累了。
这个大唐,干脆毁灭吧。
它再不毁灭,自己怕是要先被这些不肖子孙给气到毁灭了。
“邺城之战后,朝廷将所有的黑锅都甩给了郭子仪,一代名将被罢黜回家,李光弼接替了他的位置。”
“而叛军那边,史思明以‘为父报仇’之名,杀了安庆绪,自己登基称帝,所以,接下来的几年,就成了李光弼将军对决史思明的局面。”
“可是,李亨始终不信任武将,李光弼将军在前线打仗,总被朝廷在后面拖后腿。”
“比如,河阳之战,宦官搅局,硬是逼着李光弼分兵五万去守洛阳,白白削弱了主力,后来,骁将荔非元礼因为得罪了宦官,直接被调离了前线。”
“洛阳之战,李亨又中了史思明的反间计,无视战场态势,强令李光弼在最不利的时机出战。”
“反正,这种事情只多不少,最终,李光弼也是在邙山之战中被史思明给打败了,最终也被换下了。”
李世民闻言,只是无力地摇了摇头,心中升起一股前所未有的疲惫。
他甚至已经升起了一股不想再管这未来大唐的念头。
实在是,太令人失望了。
就在这时,李今越的语气突然有了一丝微妙的变化。
“不过啊,就在史思明志得意满,风生水起的时候,他自己也出事了。”
“他也被自己的儿子,史朝义,给杀了。”
李世民的嘴角,不由自主地牵动了一下,在心中出一声无声的冷笑。
这个“也”
字,用得可真是精妙啊。
“不过,史朝义在杀了史思明后,并没有能力接过叛军的大旗。
他爹手下的那些骄兵悍将,根本不服他,很快就各自为政,叛军一下子就成了一盘散沙。”
“而唐军这边,李光弼被换下后,又换上了仆固怀恩。”
“而他的策略也很简单:恶必办,胁从不问。
他只追着史朝义的主力打,对于其他叛军将领,一概采取招降安抚的怀柔政策。”
李世民听到这个策略,立刻就明白了其中的隐患。
这不就是在给日后的藩镇割据埋下祸根吗?
可他也清楚,打了这么多年仗,大唐恐怕早已是国库空虚,民生凋敝,再也经不起折腾了。
这种饮鸩止渴的法子,或许也是无奈之举。
在不了解当时具体情况的前提下,他也不好评判这个策略的对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