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说三军开拔的仪式是一曲充满了狂热与力量的激昂战歌,那么当这支庞大的军队真正踏上征途时,它所奏响的,则是一,沉稳、精准而又无可阻挡的,钢铁行板。
十万人的行军,自古以来,便是一场与混乱和损耗的艰苦搏斗。
在传统的认知中,那应是尘土飞扬数十里,队伍拖沓散漫,前后难以呼应,每日因掉队、疾病、争斗而产生的非战斗减员,甚至比一场小规模的战斗还要惊人。
然而,李承乾麾下的这支西征大军,却向这片古老的戈壁,展现了一种完全颠覆常理的行军姿态。
从高空俯瞰,这支黑色的洪流并非一盘散沙,而是由无数个标准化的“作战单元”
所组成的一条拥有着清晰骨骼与脉络的钢铁长龙。
最前方,是由吴王李恪亲自统率的,三万轻重骑兵组成的锐利龙,他们的斥候如同龙的触须,向着前方数百里的广袤区域,进行着扇形的侦查与覆盖。
紧随其后的,是由六万步兵组成的,厚重而坚实的龙身,他们以“镇”
为单位,每个方阵之间,都保持着精确的距离,既能随时相互支援,又不至于,在遭遇突袭时,挤作一团。
而殿后的,则是那支,由马周亲自规划,规模庞大到令人咋舌的,新式后勤部队——那便是,支撑着这条巨龙,能够不断前行的磅礴龙尾。
新军第一镇的火铳手李铁牛,正身处这巨龙身躯的某个环节。
他与同队的袍泽们,迈着整齐划一的步伐,脚下的军靴,踏在坚实的戈壁上,出“沙、沙、沙”
的,富有节奏的声响。
数万人的脚步声,汇聚在一起,形成了一股,如同潮水般,连绵不绝的雄浑律动。
他的肩膀上,扛着那杆心爱的火铳,背上则是一个经过精心设计的,塞满了弹药、水囊、压缩口粮和急救包的标准行军背囊。
这个背囊虽然沉重,但其巧妙的负重设计,却将大部分的压力,都均匀地分摊到了他的腰背和腿部,让他即便是在连续行军两个时辰之后,也只是感到些许的疲惫,而远非过去那种足以将人压垮的痛苦。
他偶尔会回头,望向那条由无数“四轮马车”
所组成的滚滚车流。
那些曾经让他和袍泽们,都惊为天物的庞然大物,此刻正不疾不徐地,行驶在,由工兵部队提前开辟出的简易道路上。
它们行驶得异常平稳,那巨大的车轮,轻易地便碾过了足以让传统两轮牛车,深陷其中甚至折断车轴的沟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