至购销倒挂的情况也屡见不鲜,蔬菜的价格也始终稳定运行在低位。
到了电视剧开始时候,四九城春节的韭菜最贵也只能卖到一块钱一斤——这已经是四九城菜价的天花板了。
至于别的蔬菜,价格不是问题,货源才是问题。
到了后世,怀旧的四九城人买野鸡脖子韭菜,零售价格也还要八十块钱一斤。
至于普通韭菜,常年价格也就在几块钱一斤。
当然买的就别在意某农残指标被提高二十五倍吧——实际上也没什么影响。
当然,因为标准变更,一度导致韭菜滞销,也不要觉得有什么奇怪的。
离着春天还远,也不知道到时候这韭菜的价格几何。
不过哪怕按着现在通胀严重的物价,当季的韭菜一斤能卖千八百块就了不得了。
换成后面的货币就是一斤就只有一毛钱左右。
这特么又是钱也不会下崽儿的年代,再过半个世纪,一毛钱掉到地上都没人特意去捡。
那还卖个屁——卖屁股也不至于真的只赚这点儿嘛。
自己又不是真要当菜农,最多也就是偶尔客串一下。
要干的也是卖白粉价钱的白菜,而不是卖白菜价格的白菜。
事实上,也正是因为上辈子看过一些闲书,才知道四九城春节前后韭菜的价格,李想国才会想着真卖点菜。
反正都是要种的,卖点菜,也能多攒点家底儿。
有着这样的价格基础,那些猪脚们动不动就是成千上万斤卖几分几毛钱的米面,是真没见过钱还是真的穷到什么买命钱都要赚了?
越是饥荒年代,粮食管控越严。
黑市也还算了,好歹你也赚了白粉钱。
很多猪脚都是轧钢厂当采购员,靠着三年灾害期间拼死了往厂里卖肉、卖米面赚自己的第一桶金。
这可真是冒着卖白粉的风险,赚的白菜钱。
真以为卖到轧钢厂,只要账目做好就没人查?
真当轧钢厂就是你家的提款机了?
这样想的,只怕对计划经济的理解真的太肤浅了。
像轧钢厂这样规模(不管它是几千人还是上万人都差不多),这个行业的厂子,整个计划经济时代,钱是最无用的东西,也是最难得到的东西。
作为一个企业,简单来说无非就是生产、管理两方面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