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sp; 而文章又对“君”这个问题含糊其辞,也提不出有效的改革措施。
苏泽明白这就是晚明儒学的困境。
儒学发展到了这个时候,很多儒者已经意识到再用四书五经来解释现在遇到的问题,已经是不够了。
儒生无法再从“宗周”这个“政治童话”中寻找解法了,社会发展到现在遇到的问题,也不是念经就能解决的了。
再加上中晚明一系列的社会现状,促使儒者“求变”。
于是诞生一批看起来“离经叛道”的儒生。
但实际上,他们的批判依然在儒学的框架内。
在苏泽看来,这种“求变”其实也是大明精英阶层的一种“自救”。
但是由于整个社会结构没有变化,生产力和生产方式也没有变化,这些理论最后都变成了“狂言”。
有些话乍一看还挺先进,但是实际的论述又搞的玄而又玄,也没有联系到真正的底层百姓,本质上不过是读书人的自嗨。
这篇文章的“四民平等”也是如此,虽然听起来先进,但是最后又回到了复古的老一套上。
苏泽并不觉得这篇文章有什么新意,但是申时行说道:
“子霖兄,这文章呼应你的废除贱籍之说,又有五省贤良文学署名,这下陛下要如何看你啊!”
果然在文章的后方,有南直隶、福建、广州、江西和山东五省的贤良文学署名。
申时行说道:
“现有新《君子报》三省联署,如今又有《新乐府报》五省同保,这样下去废除贱籍就成了南北之争了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