猪场的日常生产当中,更是要充分调动起所有员工的积极性来,多多鼓励大家伙儿开动脑筋,不断改进生猪的养殖技术。
同时,一定要做好与农业大学畜牧专业那边的紧密对接工作,携手为生猪可能会出现的各种疾病开展预防和治疗方面的深度合作。
最后扩大养猪场的养殖规模,力争在3年时间内,实现年出栏生猪30万头的宏伟目标,到那个时候啊,就能更进一步地缓解咱们四九城猪肉供应紧张的大难题!
完成了对三个厂未来发展规划的撰写后,何雨柱陷入了更深层次的思考之中。他深知,所有这些宏伟的发展蓝图都需要有专业的技术人员作为坚实的支撑,然而当下技术人才的短缺问题却犹如一座难以逾越的大山横亘在前。
尽管此前他已经在厂里不遗余力地营造工人自主学习的良好氛围,并成功创办了夜校以提升工人的技术水平,但这种方式更多地聚焦于工人日常操作所需的技能层面,对于开展专业性的研发工作而言,其所能发挥的作用实则相当有限。
归根结底,这些工人大多未曾接受过系统且完整的大学教育,基础知识薄弱,要想依靠他们实现技术上的重大突破无异于痴人说梦。
经过一番深思熟虑,何雨柱认为必须寻觅到一种行之有效、能够立竿见影的策略,以便从现有的工人队伍里遴选出那些头脑机敏、学习能力出众的佼佼者。
然后,安排他们去接受更为专业化的教育,全方位深入学习与之相关的各类知识,如此一来,方可真正为厂里的长远发展添砖加瓦,贡献出属于他们自身的一份力量。
就在此时,一个念头如闪电般划过何雨柱的脑海——后世大学里不是常有那种专门面向特定企业定向培养的大学生吗?
那么,能否反其道而行之呢?先在自家工厂内部展开一场严格的选拔活动,甄选出一批表现卓越的工人,再将他们送往高等学府进行进一步的深造进修!
这样做不仅可以充分利用厂里已有的人力资源,还能确保所培养出来的人才与工厂的实际需求高度契合,可谓一举两得啊!
想到此处,何雨柱缓缓地从座位上站起身子,脚步略显沉重地朝着窗户走去。他来到窗前,静静地凝视着远方那座高耸入云的巨大高炉,心中思绪万千,仿佛那高炉便是他此刻思考问题的象征一般。
他深知让工人们前往大学接受教育这件事虽立意甚好,但真正实施起来所面临的难题必定数不胜数。首当其冲的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