搞得有声有色,折子递上去一个又一个,从官家的文字中都能感受到他的喜悦。
赵竑和幕僚们备受鼓舞,他们也觉得,跟着济国公跟对了,来南康这一趟也是不虚此行。
史弥远的“示弱”麻痹了他们,赵竑决定趁热打铁,将赣江的水利工程好好整修一下,免得年年赈、年年涝、年年修,周而复始。
这个提议在幕僚们商议后也觉得可行。一是根据赣江的情况,不是没有可以改善的地方,姜生就提出了开渠的方案;二来这一举措可以为南康之行锦上添花,若是这就回去,明年再出现什么问题,那济国公和其他官员又有何异,真正做出些不一样的政绩才好给官家交差,给南康的百姓交差,甚至是给天下人交差。
毕竟,济国公的目标可是大宋的皇位啊!
这个折子引起了朝中许多人重视,不仅史弥远心中冷笑,这个赵竑还真是眼高手低,太过冒进。
就连跟随济国公的人都冒出了冷汗,难道济国公不知道南康这个地方盘根错节有多严重?现在给他通风报信还来不来得及?
为何那么多官员去了,只是解决了当时的问题,难道是他们真的没有能力嘛?
还不是这个事情有油水可捞,大家心照不宣,官家年迈,心有余而力不足,也要靠着这些人办事,睁一只眼闭一只眼罢了。
现在赵竑提出来,无疑牵动了许多人的利益,如果这种改革的势头搞下去,不知道他的位子还稳不稳。
官家的心中也有一些动摇,他没有能力做的事,兴许贵和可以呢?
原来觉得贵和这孩子有些鲁莽,做事不够沉稳,这几年沉淀下来已经稳重了许多,没想到,内里的性子还是没有变。
可是也正是这股子冲劲,说不定可以改变现在大宋的局势呢?他如果是个坚定的改革派,这件事兴许可行,未来……也可行!
官家甚至在朝堂上就激动地咳了出来,史弥远当即就看懂了官家的心意,在别人不解的眼神中,站出来道:“官家,赣江水患问题由来已久,若是济国公能一举将这件事情解决,那时功在当代、名在千秋的大好事啊,臣认为,应举国同心,共襄盛举。”
杨祖春心里咯噔一声,这史弥远表面上是在恭维赵竑的想法,实际上,却将他架到火上烤。
本来只是试行的政策,这样一来,若是他做不好,定然摔得很惨;若是做得好呢?功高盖主又有什么好果子吃,好在官家年迈又心思仁厚,不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