娘言重了,臣妾等理当为娘娘分忧。”
话音刚落,宴席便正式开始。
先是一道“龙凤呈祥”的点心,用糯米制成龙凤形状,裹着豆沙馅,甜而不腻。
接着是“百鸟朝凤”的冷盘,将火腿、酱肉、腌菜切成鸟雀模样,摆得活灵活现。
席间,张嫣并不多言,只是偶尔询问某位夫人的近况,或是点评几句点心的滋味,语气温和,举止得体,让原本有些拘谨的命妇们渐渐放松下来。
今日的召见,不过是张嫣要认识一下这些命妇,也让命妇认识她这个皇后。
毕竟,要施恩,也得记住模样、性情了才行。
后面要办什么事,才会方便。
与坤宁宫的热闹喧嚣不同,乾清宫东暖阁内静得只闻笔尖划过纸页的沙沙声。
上完朝的朱由校端坐在铺着软垫的御座上,神色从容。
案头一侧,一只冰裂纹瓷盘里盛着颗颗饱满的杨梅,紫红的果皮上还凝着细密的水珠。
这是浙江矿税太监牛朝派人快马送来的贡品,此刻正散发着清甜的果香。
他随手拈起一颗,入口酸甜多汁,果肉细腻,确实如密折中所说那般爽口。
“唔,倒是不负他一番折腾。”
朱由校咂咂嘴,提笔在一份关于漕运改革的奏疏上批了个“准”字。
只是,舌尖的甜意尚未散尽,他看着盘中的杨梅,眉头却微微蹙了起来。
从浙江到京师,千里之遥,就算走大运河水路,快马加鞭也得五六日。
这杨梅娇贵得很,稍碰即烂,稍热即腐,要保持这般新鲜,沿途不知要换多少回冰块,动用多少人力车马。
光是想象那一路的舟车劳顿、人马奔忙,便知耗费定然不小。
这场景,倒让他想起史书里“一骑红尘妃子笑”的典故。
当年杨贵妃爱吃荔枝,从岭南到长安,驿马飞驰,不知跑死多少骏马、累垮多少驿卒,只为博美人一笑。
如今这杨梅虽不及荔枝金贵,可这劳民伤财的架势,却是如出一辙。
朱由校思索一番,拿起朱笔,在牛朝那份报平安的密折末尾添了一句:“杨梅味佳,朕心领矣。往后不必再送,民生为本,勿劳民力。”
放下笔,他望着窗外的日影,轻轻吁了口气。
身为天子,富有四海,想吃颗新鲜杨梅本是易事,可这背后的代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