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果然,能在青史留名的人物,终究不是池中之物。
纵是换了境遇,改了起点,只要给他们一个机会,便能如潜龙在渊,一遇风云便化龙。
“让内阁去拟定赏赐章程吧。”
朱由校摆了摆手。
将士们接连打胜仗,这本是天大的好事,可对他这个皇帝来说,却也成了一种“幸福的烦恼”。
自古以来,有功必赏,才能鼓舞士气,可赏赐从来都不是嘴上说说那么简单。
金银、田宅、官爵,哪一样不需要真金白银去支撑
如今的大明朝堂,最缺的就是钱。
户部的账本早已是捉襟见肘,连官员的俸禄都时常拖欠,更别提拿出大笔银子来犒赏三军了。
每次想到国库的空虚,朱由校都觉得头疼。
不过,这次山东的赏赐,他倒不用太过忧心。
李鸿基作为内应,提前控制了贼军府库,那数百万两银子的财货得以保全,没有被乱民糟蹋。
这笔钱,不仅足够用来赏赐平叛有功的将士,还能给袁可立在山东推行各项新政提供充足的资金支持,让他能大展拳脚,整顿地方吏治,恢复生产。
一想到这里,朱由校紧锁的眉头便舒展了些许。
但他很快又想到了另一件事。
粮草。
兖州府被乱民折腾了这么久,早已是满目疮痍,加上山东之前本就遭遇了旱灾,粮食减产严重,百姓们几乎是无粮可食。
这种时候,就算有再多的钱,也未必能买到足够的粮食。
民以食为天,若是解决不了吃饭问题,好不容易安定下来的局面,很可能会再次动荡。
好在,杨涟之前整肃了漕运,清除了漕运中的积弊,让南粮北运的通道变得顺畅了许多。
再加上天津水师的运力支持,从江南调拨粮草运往山东,应该不成问题。
想到这里,朱由校悬着的心又放下了一些。
然而,山东的这次民变,还是给了朱由校一个深刻的教训。
他原本以为,自己熟知历史发展的轨迹,只要按照历史的脉络,慢慢做好准备,就能平稳地应对各种危机。
可他忽略了一个重要的问题。
他的出现,本身就已经打破了历史的平衡,改变了许多事情的走向。
许多历史事件,可能会提前爆发,可能会延后发生,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