赫图阿拉与明境之间,虽会被盘查,却因“运粮通商”的名头,比寻常行人多了几分便利。
当晚,佟国瑶以“核对账目”为由,召来商队的汉人管事。
密室之中,他屏退左右,将一张写着“黄台吉引兵两万,往朝鲜方向去,沿途未设伏兵”的纸条,裹在一枚银锭里,塞进管事手中:
“这消息,你设法带给沈阳城‘顺和昌’商号的王掌柜,记住,路上若遇盘查,只管说是寻常商情,绝不能提其他。”
管事是他爷爷佟养性早年救下的流民,对他忠心耿耿,虽不知纸条上的消息关乎战局,却也明白此事重大,当即躬身应下:“东家放心,小的便是拼了命,也会把话带到。”
佟国瑶看着管事连夜出发的背影,心中却无半分轻松。
商队要避开明境的关卡,穿过山川草原,至少需要二十日才能抵达沈阳。
这二十日里,黄台吉的大军或许已渡过鸭绿江。
可他能做的,也只有这些了。
他已尽到了“内应”的本分,至于消息能否及时送达、明廷能否抓住战机,便不是他能掌控的了。
若真因消息迟滞误了大事,祖大寿也怪不到他头上。
他传递了信息,只是路途遥远,非人力所能速达。
二十日后。
沈阳城。
辽东经略熊廷弼正对着案上堆积如山的军报皱眉。
自去年沈阳保卫战后,他便下令加强边境巡逻,密切关注建奴动向,可连日来的探报都显示“建奴各城平静,无大规模调兵迹象”。
直到今日清晨,一名浑身沾满风雪的商队管事,跌跌撞撞地冲进“顺和昌”商号,将那纸条交到王掌柜手中,再由王掌柜通过密道转呈给熊廷弼的亲信参将,这迟滞了二十日的密报,才终于摆到了熊廷弼的案头。
“黄台吉……攻朝”
熊廷弼猛地捏紧纸条,面色骤变。
他快步走到挂在墙上的辽东舆图前,指尖顺着赫图阿拉至朝鲜的路线划过。
镇江堡、义州、平壤……
这条路线正是建奴劫掠朝鲜的老路,黄台吉选在此刻出兵,显然是赌大明不会贸然北伐。
可他转念一想,又觉不对:“两万精锐尽出,赫图阿拉必然空虚,代善、莽古尔泰驻守的抚顺、开原,怕是防守薄弱!”
他抬头看向窗外,沈阳城的雪还在下,可熊廷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