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即便布和真的违约,损失的也只是财物,可若是因此错失了拉拢科尔沁部的机会,那才是真正的得不偿失。
“草原人对信守承诺的人,同样遵守承诺,我布和向长生天起誓,只要明国不违背誓言,我也绝对不会违背誓言!”
“好!”
说完这些话,布和也不再耽搁了。
当即准备回科尔沁部。
看着布和带着岁赏车队渐渐远去的背影,熊廷弼站在雪地里,心中却是感慨起来了。
“这岁赏,当真是好制度啊!”
在他看来,明廷推行多年的岁赏制度,简直是中原王朝应对草原部落的“天才构想”。
这并非简单的财物馈赠,而是以极小的成本,撬动草原格局的精妙博弈。
用每年几万两白银、数千匹布帛的“小投入”,便能换取蒙古诸部的臣服或中立。
一方面,岁赏能填补草原部落物资匮乏的缺口,降低他们南下劫掠的动机。
毕竟,劫掠需冒生命风险,而接受岁赏只需保持与明廷的友好关系,两相对比,大多数部落都会选择后者,从而大大减少边境冲突,为辽东战事节省出更多兵力与精力。
另一方面,岁赏更是分化蒙古势力的利器,通过对不同部落给予不同额度的赏赐,扶持弱小部落、制衡强势部落,便能维持草原的战略平衡,防止任何一个部落独大,威胁明廷北疆安全。
此刻,熊廷弼的脑海中已开始勾勒建奴覆灭后的草原蓝图。
林丹汗野心勃勃,一直妄图一统漠南草原,若是任由其发展,待建奴灭亡后,察哈尔部必将成为明廷新的威胁。
因此,扶持科尔沁部便成了必然选择:通过岁赏与联姻,将科尔沁部牢牢绑在明廷的战车上,使其成为制衡林丹汗的重要力量,届时草原上察哈尔、科尔沁两强并立,明廷便能坐收渔利,牢牢掌控草原局势。
当然,熊廷弼也清醒地认识到,岁赏制度并非完美无缺。
其弊端同样显而易见:
首先是巨大的物资消耗,嘉靖年间对俺答汗的抚赏,每年便需耗费十数万两白银,再加上布帛、茶叶等物资,长期下来对朝廷财政是不小的压力。
更棘手的是,部分蒙古部落渐渐将岁赏视为“理所当然的贡赋”。
一旦大明因财政紧张减少赏赐,或因边境摩擦暂停互市,他们便会立刻以武力威胁,甚至发动劫掠,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