系,待根基稳固,再逐步深入。
如此,方能让新政行稳致远,既无动荡之虞,又能收长远之效。”
东暖阁内瞬间陷入寂静。
朱由校没有立刻反驳,只是垂着眼帘,眼神闪烁不定。
有一点朱由校不得不承认,叶向高所言,还是有些道理的。
大明的祖制虽有僵化之处,却也是维系皇权与官僚体系平衡的基石。
今日他能以“皇权”压下反对声音,可若有朝一日,臣子们也学着他“跳出规则”,用派系之争、地方割据来对抗皇权,那大明的天下,恐怕真的会陷入混乱。
可“徐徐图之”,朱由校却不太认可。
一旦放缓节奏,那些反对新政的旧臣,便会借机拖延、阻挠,甚至暗中破坏。
地方上的豪强劣绅,也会趁机巩固势力,让清丈田亩、整顿税政的努力付诸东流。
新政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所谓“徐徐图之”,到最后很可能变成“不了了之”。
矫枉必须过正!
改革从来不是温和的调整,而是对旧秩序的打破与重塑。
若一味追求“平稳”,畏惧“动荡”,恐怕永远也无法触及大明积弊的核心。
辽东战事需要钱粮、山西、陕西的民乱,随着天灾加重,已经有了爆发的征兆。
四川土流矛盾,日益加重,或许一颗小火星,便能引发一次动乱。
至于大明各地,吏治腐败,土地兼并,百姓困苦.
他没有时间“徐徐图之”,大明也没有时间等待。
片刻之后,朱由校的眼神重新变得锐利起来了。
“叶公的顾虑,朕明白。你所言的‘摸清实情’‘建立体系’,朕亦认同,这确是新政行稳致远的根基。”
“但‘徐徐图之’,朕不能应。大明积弊已深,辽东虽胜却未平定,百姓虽有番薯果腹却仍受赋税之苦,若此时放缓脚步,恐前功尽弃。
朕以为,新政的‘方向’不能变,‘节奏’可调整。
朕会时间摸清地方实情,制定分地区、分阶段的执行细则,避免‘一刀切’的弊端。
另外,朕也会尽量约束自己,非必要不破祖制,只在旧规阻碍新政时,才酌情调整。”
语罢,朱由校看向叶向高,说道:“叶公,你是三朝老臣,熟悉朝堂与地方的脉络,新政之事,朕必要你辅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