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绪之中,队伍抵达会同馆。
这座位于京师腹地、紧邻礼部衙门的院落,青砖灰瓦,朱红大门上挂着“会同馆”的鎏金匾额,门两侧立着石狮子,透着庄重威严。
院内早已清扫干净,廊下挂着宫灯,几名身着青色补子官服的官员正等候在门前,见布和一行人到来,连忙上前见礼。
“在下礼部主客司郎中周显,恭迎布和台吉。”
为首的官员躬身行礼,声音沉稳。
“陛下有旨,台吉一行先在会同馆安置,元旦大典前,由下官与四夷馆译官、鸿胪寺寺丞,一同为台吉讲解觐见礼仪。”
“好好好,我听你们吩咐。”
布和跟着官员走进会同馆,目光不住地打量。
院内铺着青石板,两侧是整齐的厢房,窗棂上雕着缠枝莲纹。
正厅内摆着紫檀木桌椅,墙上挂着《千里江山图》的摹本,案上的官窑瓷瓶插着新鲜的梅,连空气中都飘着淡淡的檀香。
这一切,都让他像“刘姥姥进大观园”般新奇:
他伸手摸了摸桌椅的木纹,光滑得没有一丝毛刺。
拿起案上的瓷杯,薄如蝉翼,却透着温润的光泽。
这些器物,在草原上便是贵族也难得一见,而在大明的会同馆,竟只是寻常陈设。
“会同馆为台吉准备了食宿,每日三餐由膳房按例供应,若有需用,可吩咐馆役传报。”
周显一边引路,一边介绍。
“只是有劳台吉知晓,按大明规制,使臣入住后‘出入有禁,交易有时’,非经礼部许可,不可私自外出。
馆内设有专门区域,供台吉一行开展朝贡贸易,四夷馆的译官会协助沟通。”
说话间,两名身着蓝色官服的官员走上前来。
一人是四夷馆的蒙古语译官,他笑着说道:“在下会每日前来,为台吉讲解汉话与文书。
另一人是鸿胪寺寺丞,手持一卷《朝仪》,轻声道:“觐见陛下需行五拜三叩之礼,我会逐句教台吉唱喏,确保大典时无误。”
布和跟在官员们身后,听着他们有条不紊地安排,心中对“天朝上国”的敬畏又深了几分。
只是,这个时候,布和却是想起了蒙古人曾经的辉煌!
两百多年前,这里曾是大元的大都。
他的祖先是成吉思汗的子孙,曾在此地坐上龙椅,号令天下,让四方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