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台山,桐柏崇道观。
晨钟的余韵还绕着飞檐未散,太渊已在丹房静坐了两个时辰。
他敛去杂念,虚心忘神,周身真炁如春水漫过田垄,与神意丝丝相合,温养圣胎。
他如今道胎初步诞生,接着便是“长养圣胎”的阶段。
这一步,便是“十月胎圆入圣基”。
十月是虚指,实际上要花费多久不清楚,看个人的根性禀赋。
反正,这是个水磨工夫,强调“金木交并,杳冥恍惚”,需在有无之间把握分寸。
既不能刻意催逼,急了易损胎元。也不能懈怠放任,松了便难成气候。
中间火候把握之妙,无定法定理。
道经里说,“如龙养珠,无令间断;如鸡抱卵,暖气不绝”,便是如此,需得日日守持,岁岁温涵。
《悟真篇》里是这么描述的:“更于形内炼真形,此是超凡入圣基”。
算是修行者从“炼气化神”向着“炼神还虚”进阶过渡着。
什么是“炼神还虚”?
《说文解字》里云:“虚,通“墟”,大丘也。”
《山海经》称昆仑为“昆仑之虚”,正因其“方八百里,高万仞”,是天地元气交汇的“大丘之祖”。
道教将“虚”纳入修炼体系时,本就暗含“大丘”的隐喻——心神需如大丘般“有基、有体、有势”,才能摆脱肉身桎梏,成为“与天地相往来”的独立载体。
所以,“炼神还虚”这个阶段,并非指将自己炼成虚无空寂,而是要炼成像昆仑墟那样“基盘深厚、势与天接”的“元神之丘”——基盘得深厚,能承天地之气;势得与天接,可通万物之灵。
故而,这一阶段的修炼可被重新诠释为:通过剥离后天阴滓、凝聚先天元炁,让元神从“附于肉身的微末之神”成长为“如大丘般稳固、广阔、能承载天地之气的独立神体”。
简而言之,就是真炁与神意结合,先化为阴神,而后炼尽阴渣,真空之下,方生妙有,形神俱妙,聚合成形,散则成气,成就阳神。
只是这一步的修行无比艰难。
拿张三丰做例子,即便他比太渊多修行了百年,也依然只是“阴神”阶段。
看似能灵能圣,能隐能形,出有入无,逍遥云际,神游千里,实则距离真正的“阳神”层次差了不知几重天地!
况且,看张三丰的情况,即便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