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一月的姑射山,像是一幅色调柔和的水墨画,漫山的松柏依旧顽强地带着点绿意,与山间渐渐染上金黄、褐红的落叶乔木相互映衬,构成了一种独特的美。山脚下的平安村,仿佛被这季节的韵律唤醒,早早地就飘起了年味。家家户户都沉浸在冬日的忙碌里,晒玉米的、腌咸菜的,忙得不亦乐乎。就连村口老槐树上那喜鹊窝,似乎也因着这热闹的氛围,显得比往常更加生机勃勃,喜鹊们叽叽喳喳地叫着,仿佛也在分享着村里即将发生的新鲜事。
这天清晨,阳光刚刚洒在村子的屋顶,村支书那洪亮的声音就通过大喇叭在村里回荡开来:“各家各户注意了!吃完饭都到村头晒谷场集合,有大好事宣布!”那声音犹如晨钟,打破了村子往日的宁静,引得村民们纷纷探头张望,猜测着到底是什么大好事。
此时,翠娥正陪着刘老实穿梭在果园里,给果树缠保温膜。她微微直起腰,用手背擦了擦额头细密的汗珠,一脸疑惑地说道:“啥大好事啊,这么急着叫人?”刘老实手中的动作不停,一边熟练地将保温膜缠绕在树干上,一边笑着回应:“说不定是上面给咱村拨了啥好政策,去看看就知道了。”说完,他又仔细地检查了一下刚缠好的保温膜,确保没有疏漏。
两人收拾好工具,沿着蜿蜒的小路往晒谷场走去。路上,他们碰到了翠红、孙建军和小远。小远像只欢快的小鸟,蹦蹦跳跳地跟在后面,手里紧紧握着一个竹蜻蜓,时不时挥舞一下,嘴里还念叨着要和小伙伴们一起玩。翠红拉着小远的手,脸上洋溢着期待的笑容,对翠娥说道:“娥姐,你们也去啊?孙建军说,可能是跟周明说的旅游开发有关,要是真成了,咱村日子就能好起来了!”孙建军在一旁笑着点头,眼神中充满了对未来的憧憬。
不一会儿,他们就来到了晒谷场。此时,晒谷场已经聚满了人,村民们三个一群、两个一伙地围在一起,议论纷纷。王婶正和几个妇人凑在一块儿,她踮着脚尖,努力地往前瞅,眼神中透露出急切与好奇:“听说城里要来老板给咱村搞旅游,是不是真的啊?要是能赚钱,我家那几间老房也能改改租出去!”旁边的李嫂撇了撇嘴,不以为然地说道:“就你那破房,谁愿意住?要我说,还是翠红家房子宽敞,改民宿最合适。”
就在这时,村支书迈着大步,领着周明走了过来。周明穿着一件深色的外套,显得沉稳干练,手里拿着一个文件夹,身后还跟着两个同样穿着西装的年轻人,他们的出现,让晒谷场的气氛瞬间变得热烈起来。“大伙静一静!”村支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