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非常重要的原因,在熊廷弼的努力下,平辽局后勤完成自成体系。
以前户部丶巡抚一条线的粮漂没率在三成以上,无论海运还是陆运,运输费用更是高得吓死人。
熊廷弼接手后,你敢飘没超过半成,他就敢砍你的脑袋!
而运输成本直接降低到此前的五分之一..:
不过后勤省下的钱,很大一部分又花在装备火器的支出。
滦州煤铁局下属的枪炮厂,还有京城搬过来的火药局,经过一番整伤,都脱胎换骨.,工匠待遇提高,福利拉满,得到尊重,积极性提高。
工厂从此前的作坊式管理,逐渐向大工厂发展,分工协作,精益求精..:使得生产工艺改良,成本大大降低,生产效率提高..:
以前造一支三眼的钱,足以制造一支最先进的天启五式火枪,以前造一支鸟的钱,足以制造一门短管炮.::
以前一年只能造三千枝鸟,现在一年可以造一万支天启五式火枪,产量还在不停地爬坡.::
朱由校还是朱友霄时,在网上看到过一段清人笔记,说第一次鸦片战争后期,连战连败的清廷在面对英军从大沽口登陆的威胁,满世界搜刮兵器,尤其是火器和火药。
后来在京师某个角落,找到明朝遗留的一个武库,里面存放着大量的火器和火药,其中有戚家军常用的鸟(火绳枪),也少量赵士祯研制的鲁密丶电和「火箭弹」::
有的火器,比当时英军所用的火器还要先进..,看记载,这些火器是天启丶崇祯年间为了应对辽东战事准备的,可它们为什麽没有在关乎大明存亡的战事中发挥作用,反而在尘土里被封存了两百多年?
有好事者根据仓库里的公文,翻阅明朝留下的文档,最后查证,因为当时主持战事的大明文官们,觉得这些火器太贵了,发给粗鄙的武夫丘八,很容易会被搞坏掉,实在是心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