够给特区多增加两亿美元的利润,按照后世的航空业测算相信能够保持每年50%以上的增长。”
按照当时的物价指数,特区经济部分测算过,北部湾航空制造厂制造教练机的成本应该可以控制在2.6万美元以内,按每架4万美元销售,特区戴燕航空学院采购800架的成本为三千二百万美元,这个价格符合这次特区的预算规模。在加上国内市场和国际市场,特区认为北部湾工厂的教练机生产总量应不少于1500架。
相信这个计划实施之后,特区的战斗机生产能力可以实现美国十分之一的能力。
对军方来说,1936年的年度预算中真正的大头是“四四舰队”计划。这个方案从1935年中期就在多方面讨论,刚开始分歧比较大,军委会收到的建议稿就有二十多个方案。内容差距很大但是核心思想是一致的,即在1940年前,特区应该形成全面控制太平洋和印度洋的能力。
要实现这个能力,最低的标准就是保证在太平洋保持三支航母舰队,印度洋保持一支航母舰队。
起码建造四艘航母这是没有分歧的,分歧的重点是在战列舰、重巡洋舰、驱逐舰的数量、采用的科技等级。
战列控系统,强烈建议建几个巨炮主义的战列舰舰队,参与欧洲海战。重巡洋舰派则支持有限的力量,建造能够保护航母的第三代重巡洋舰,保证特区在太平洋和印度洋的战略优势。对于参与欧洲海战的建议,认为应该推迟到1942年以后比较合适。我们介入的太早,世界就打不烂,不符合特区的战略目标。在欧洲我们应保持平衡主义,保持各方不会太早放弃,并尽快拖美国加入欧战。认为这样的战略目标; 关于驱逐舰有的认为应该自己建,数量不少于五十条。也有的说,驱逐舰直接买,把有限的人力资源用到航母身上,实现航母尽快服役。
不过大家都同意护卫舰、渔政执法船应该在泗水大量建造,以满足加州周边近海防御和对付海盗。
经过半年的讨论,大家基本形成了共识。这就是“四四舰队”方案的讨论稿。
这个方案的重点是建设四艘核动力航母、四艘重巡洋舰、四艘大型补给船。
特区需要什么样的舰队才能实现我们的战略目标?
海军总司令李克强将军在投影屏幕上拿出一份材料。
这是一份美国二战结束前航母的力量。
“到战争结束前,美国一共建造了18艘航母,还有11艘在建航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