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工船从浅水区进入深水区,线缆不停地从船下进入海底,一天一夜过去了,四十多公里的电缆已经铺设完成,信号依旧清晰而稳定。
但是,到了第二天夜里,意外的事故发生了。电缆不知何故,突然从绞盘上滑落,并且无法找到电缆从何处断掉的,更不可能从深海中将电缆拉起来重新接上。
于是,施工船和伴行的物资保障船只好灰头灰脸地返回建业港,让翘首以待的观众失望不已。
这次失败,损失了六十多公里电缆,约三万元的实验成本。
不过,虽然第一次海底电缆铺设未能成功,但也有很多收获,最起码证明了电缆在海底环境下的通讯是没有任何问题的。
在随后的几个月,参与实验的学者和专家们对船上的放缆机进行了大幅改善和优化,以避免线缆在输出时再次出现断裂状况。
当年九月,建业至小门岛海底电缆铺设成功,并在随后的半年时间里,信息传输也保持了既有的清晰和稳定。
泰平二十四年(1728年),齐国开始铺设距离更长的海底电缆,这次实验的目标选定为南都(今墨尔本)和南屿郡(今塔斯马尼亚岛),铺设距离为二百七十多公里,而且还是在风高浪急的南屿海峡(今巴斯海峡)之中。
此次海底电缆的铺设工作采取的是两艘施工船对向作业,同时出发驶向预定的中间地带,到达后由技术专家和工人将电缆连接好,然后两船分别向南都和南屿郡出发铺设电缆。
当时正在南屿郡休养的泰平帝对此非常期待,甚至还让自己的侍从官拟定了一份祝贺电文,待海底电缆铺设成功后,便会在第一时间向南都传送。
然而,驶往预定汇合点的第二天,从南都出发的那艘施工船遭遇了一场巨大的风暴。它本是一艘装备精良、经受过海洋和战争各种考验的齐国海军风帆主力战舰,但由于这次任务进行了改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