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大明国内,许多人对于朝廷决定进行技术扩散感到困惑和不解。他们无法理解为什么要将大明的造船技术这样重要的技术赠予他国。然而,或许只有来自后世的朱棣才能真正明白这背后的深意。
朱棣深知,全球化分工是不可避免的趋势。随着世界的发展,各个国家之间的联系日益紧密,相互依存度也越来越高。在这样的大背景下,大明的资本需要走出去,寻找更广阔的市场和发展空间。
而技术扩散正是实现这一目标的重要手段之一。通过将大明的先进技术传播到其他国家,不仅可以促进各国之间的交流与合作,还能为大明的资本创造更多的机会和利润。
同时,技术扩散也有助于提升大明在国际上的影响力和地位。当其他国家受益于大明的技术时,他们会对大明产生更多的尊重和认可,从而进一步加强大明与世界各国的友好关系。
此外,技术的传播也会激发其他国家的创新和发展,形成良性循环。这对于整个世界的进步和繁荣都具有积极的意义。
因此,尽管很多人对技术扩散心存疑虑,但朱棣坚信这是一个正确的决策。他相信,只有顺应时代的潮流,积极参与全球化分工,大明才能在未来的世界中保持领先地位,并实现更加辉煌的发展。
不仅如此,当前的农业技术虽然在一定程度上保障了大明国内粮食供应的相对稳定,但却无法确保这种状态能够长久持续下去。随着人口的增长以及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对粮食的需求量必然会持续增加。因此,大明对于进口农产品的需求也将日益增大。
要满足如此庞大的农产品进口需求,就需要更多的远洋船只来运输这些物资。然而,大明现有的情况却是造船业已经趋于饱和,无法再进一步扩大生产规模。面对这一困境,唯一的解决办法便是扩散造船技术,让更多具备造船资源的国家都能够参与到造船行业中来。
只有当整个世界都有更多的船只参与到国际贸易中时,才能够有效地缓解大明对于农产品进口的运输压力,确保国内粮食供应的稳定和充足。
朱棣心里非常清楚,仅仅依靠农产品的进口是远远不够的,大明的商品同样迫切需要更为广阔的市场来消化。毕竟,国内的手工业正处于蓬勃发展的阶段,丝绸、瓷器等各类商品的产量都在持续攀升。如果这些商品仅仅局限于国内市场进行销售,那么必然会导致供过于求的局面出现。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朱棣开始思考一个大胆的计划——推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