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自从战秀秀一事后,起义军在黑龙江与吉林的政权与民众基础更加稳固起来,手下众人催殷灵毓为己方政权命名,殷灵毓最终定以“华夏”。
其最早见于《尚书·周书·武成》,“华夏蛮貊,罔不率俾”,后唐代孔颖达疏注道:“中国有服章之美,谓之华,有礼仪之大,故称夏。”
康熙五十三年春。
康熙紧张的开始备战。
朝廷那边唯一掌握的就是翻出来了戴梓昔日进献的图纸,然而,殷灵毓这边,枪械在半年前获得了突破,戴梓接触到弹簧击针这些东西后一发不可收拾,安稳下来就一直在研发。
虽然量产仍需时日,但技术储备已悄然将清廷远远甩在身后。
所以朝廷很清楚的知道,打不过。
而且华夏又不是只有各种枪,他们还有手雷,有地雷,破虏炮也未能得到有效仿制,毕竟他们连一个残破的参考样本都没得到过。
康熙只能依旧靠大军与华夏政权沉默的在盛京一带对峙。
本就紧张的财政形势越发糟糕。
殷灵毓埋头民生发展。
土豆玉米红薯,水稻高粱南瓜。
但凡是东北这片黑土地适合种植的农作物,她都搜罗了起来。
华夏政权在开春化冻之后,全心全力开荒种地。
关外黑土肥沃辽阔,但荒芜异常,百姓和战士们不得不用更多的精力除去灌木杂草,平整出开阔的土地。
但田间地头,不再有旗田与民田的界限,只有忙碌的,期盼丰收的身影。
与此同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