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夏的文明发源地,货真价实的母亲河,但这位母亲对子女比起温柔呵护,似乎是更喜欢棍棒教育,以她独特的方式“锤炼”着华夏子孙。
嗯……经历母亲河毒打还能存活的,才有资格自称她的孩子。
因此,为应对改道后的黄河水患,孝明皇帝永平十二年(69年),王景在得到孝明皇帝赐予的《山海经》、《河渠书》、《禹贡图》等治河专著,经过长期的潜心研习,并在实践中将之转化为实际的治水手段,积累了充足的经验后,着手治理汴河。
虽名为治理汴河,但实际上就是在安抚这位母亲河的暴脾气。
该年夏季,王景发兵夫数十万人,亲自勘测地形,规划堤线。
先修筑黄河堤防,从荥阳到千乘海口(今山东利津境内),长千余里,然后着手整修汴渠。
虽名为整修,但由于黄河改道,过往的逾半汴渠段落要么被河水淹没,要么已然不再有河水经过,王景大胆改道,沟通可用的旧汴渠并修建新渠段,裁弯取直、疏浚浅滩、加固险段。
其中最精妙的,便是以水门法。
沿汴渠每十里设一水门,利用多个水门,通过切换引水的水门,可以让一段渠道停止引水,静置沉淀泥沙,然后利用另一段渠道供水,实现不停航清淤的效果。
汴渠的修成,以“河汴分流”的手段,使得黄河泛滥时,河流同时进入黄河主河道与汴渠河道,分散了水流强度,保大汉黄河流域百余年相对安澜。
自汴渠修成后的百余年内,黄河流域洪涝只有一次“河溢决堤”,即因为黄河泛滥而导致的洪涝,余者皆是暴雨所导致的决堤。
不过尽管有着水门制度便于清淤,但后汉这近五六十年都未曾清理过汴渠里的淤泥。
尽管汴渠利用河床落差,使得汴渠内的水流流速大大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