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sp;但理论是理论,实际是实际。
实际上,生产端在大规模生产过程中,仍然会遇到各式各样的问题。
需要对现有生产线进行调整,需要用到一些新的材料,需要重新磨合工艺,这些都是成本。
你一开始也很难做到理论上的成本,还是需要磨合。
以及技术被分发到不同的光伏大厂,大家也会衍生出不同的生产工艺细节。
隆基、通威、晶科这些,肯定不会工艺一模一样。
技术突破只是第一步,工业界的磨合是第二步,销售端的普及是第三步,然后这会形成一个循环。
工艺调整优化、销售端普及、用户端反馈、实验室调整,这样循环往复,整个工艺才慢慢成熟,然后彻底取代老的生产线。
并不是说,林燃这边技术刚一突破,马上生产端就能够大规模替代。
这只是把滚雪球的第一步给做了。
“教授,但他们一旦知道原理,工业端的量产工艺,外国很容易突破。”另外一位学者提出自己的疑问。
林燃点了点头:“没错,可问题是,只要我们要进行大规模生产,只要我们要把技术交付到企业,秘密能保守住吗?
大规模量产、技术保密和技术参与方本身就是一个不可能三角。
没有什么技术能同时做到这三点。
我们要对华国光伏产业有信心,以华国光伏产业的卷王程度,国外就算知道,他们也追不上。”
光伏最开始肯定是靠补贴,这点毋庸置疑。
在早期,阿美莉卡是光伏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