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海市湿地的晨光里,淡紫色的共生体光点在芦苇丛间跳跃,像撒落的星子。刚破壳的东方白鹳幼鸟蜷缩在巢中,绒毛湿漉漉地贴在身上,亲鸟正用尖喙小心翼翼地衔着小鱼喂食,动作轻柔得怕碰伤幼鸟。周雨桐蹲在观鸟台旁,手里的病历本摊开在膝盖上,笔尖悬在纸页上方——她想记录下这鲜活的一幕,却总觉得文字过于单薄,无法承载眼前的生机。
“周医生,快来看看!”李婶的呼喊从太湖岸边传来,她踩着沾露的青草快步跑来,手里举着一个透明的玻璃瓶,浑浊的湖水里漂浮着几株细小的绿色颗粒,根须在水中轻轻舒展。“今早去太湖边挑水,发现水变清了!还捞到了这个,是绝迹十年的苦草!”她将瓶子递过来,阳光透过玻璃折射,苦草的叶片泛着莹绿,连细小的叶脉都清晰可见。
周雨桐接过瓶子,指尖轻轻触碰冰凉的瓶壁,随身携带的检测仪立刻贴近瓶口,数值瞬间跳至0.05mg/m³。“是失落共生星的修复技术起效了!”她抬头望向太湖方向,湖面泛着粼粼波光,远处的生态监测船正缓缓驶过,船舷边的水质传感器在阳光下闪着银光,“马超昨天说,这种原生修复技术能激活地球本土植物的自愈基因,没想到才三天就有这么明显的效果。”
柳清月抱着青铜音叉走来,她的裙摆沾着湿地的露水,叉身的古琴纹路与空中的共生体光点产生细微共振,发出几乎听不见的嗡鸣。“非遗中心的古琴馆重新开馆了,昨天教孩子们弹‘治水曲’时,音叉突然发烫。”她蹲下身,将音叉轻轻贴向地面,440Hz的泛音在泥土中扩散,地面下的水脉纹隐隐透出淡蓝光,“暗码余痕还在,但不再是之前的信号传输状态,更像一种‘生态呼应’,频率和地球的昼夜节律、植物生长周期完全同步。”
上官宇的通讯突然在手腕上响起,他的声音带着抑制不住的兴奋:“全球生态数据同步完成!亚马逊雨林的退化区域长出了新的阔叶树芽,北极冰盖下的冰藻活性提升了30%!但……古河道的暗码余痕突然增强,频率曲线形成了一个奇怪的图案。”他快速将监测图传输过来,屏幕上的暗码波纹扭曲成螺旋状——与柳振庭手记里夹着的“地月共振预警纹”高度相似,只是边缘多了几道代表生态异动的分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