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较平直,没有明显的弧度......眉头总是微微蹙着,即使没有表情的时候也这样......“
随着对话的深入,一些细节逐渐清晰起来:“她的左眉上方好像有一道浅浅的疤痕,不长,但仔细看能看出来......鼻子挺直,鼻头稍微有点尖......嘴唇偏薄,经常抿着,像在忍耐什么......嘴角微微下垂,不常笑......“
陈老师不时地展示初步草图:“是这样的感觉吗?需要调整哪里?“
整个过程持续了近三个小时,期间蓝溪多次因为情绪激动而不得不暂停。回忆这些细节像是在挖掘一个被深深埋葬的坟墓,每挖一铲都让她心痛不已。有一刻,当她描述到母亲耳垂上一颗小小的痣时,突然涌上的强烈既视感让她几乎窒息——那个细节太过具体,太过真实,不可能是凭空想象的。
陈老师极其耐心,给她时间平复情绪,递上温水,用平静的语气继续引导:“记忆就像深埋的种子,需要适当的环境才能发芽。不要着急,我们有的是时间。“
当最终的素描完成时,陈老师轻轻将画板转向蓝溪。那一刻,时间仿佛静止了。
画中的女性约莫三十五岁左右,面容憔悴但轮廓清秀,眼神中有一种难以言喻的复杂情绪——疲惫、忧虑、坚韧,还有一丝几乎被磨灭的温柔。尽管是黑白素描,但每一个特征都栩栩如生,仿佛随时会从纸上走出来。最令人震撼的是那双眼睛,仿佛承载了太多说不尽的故事和情感。
蓝溪的呼吸骤然停止,泪水不受控制地涌出。那张脸——虽然模糊却无比熟悉,深深刺痛着她的心。她几乎能感觉到画中人眼神中的温度和呼吸的节奏,一种强烈的血缘共鸣让她浑身颤抖。这就是那个在梦中出现的女人,那个她应该称之为母亲的人。
“这就是她......“蓝溪哽咽着,手指轻轻抚过画纸,仿佛怕惊动了纸上的人,“这就是我记忆中的母亲。“
陈老师默默递过纸巾,给予她时间平复情绪。等蓝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