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走第三位密使。
她站在高高的春祭台之上,脚下是象征着旧秩序基石的青铜方砖,砖石的缝隙里,还残存着去年祭天时留下的血色。
三封密信就摊开在她面前的石案上,内容迥异,却指向同一个目的——为那场席卷天下的风暴,寻找一个新的名字,一个新的形状。
第一封信来自几个蛰伏的旧权贵家族。
他们的措辞谦卑而恭敬,提议重建在战火中被推倒的“秩序碑”,并恳请楚瑶,作为那位故人最信任的战友,在碑上刻下英雄的名讳,以供万民瞻仰,重塑纲常。
楚瑶的指尖划过信纸上那个“常”字,只觉得冰冷刺骨。
他们想要的不是纪念,而是借一具高大的尸身,来框定所有活人的脚步。
第二封信则热情洋溢,墨迹未干,来自那些在风暴中成长起来的青年。
他们称她为“旗手”,请求她重立旗帜,将所有追随者的力量整合起来,成立一个新的议事会,去完成“他”未尽的事业。
楚瑶能感受到信纸上传来的灼热,那是一份真诚,却也是一份危险的真诚。
他们渴望一个方向,一个领袖,却忘了他们最初想要的,恰恰是一个不需要领袖、人人皆可自立的世界。
第三件东西最为特殊。
它不是信,而是一块粗糙的石牌,由一个不敢透露姓名的匠人送来。
石牌上用最朴拙的刀法,刻了一个深刻的“林”字。
送来石牌的人说,百姓们自发地想为他立一座祠堂,求个念想,求个心安。
楚瑶凝视着那个“林”字,仿佛能看到无数双祈盼的眼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