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入轨道?就算一年到头每一天都发射200吨入轨,也还是远远赶不上进度。而且无论如何,航天飞机的数量从来没有超过半打。
于是,耙星者登场。
由现已不复存在的罗克韦尔国际公司(RockwellInternationalCorporation)设计但从未建造的耙星者提案将在普通机场装载货物,飞到赤道附近的太空港,加注液氧和液氢燃料,并使用10台超音速冲压发动机水平起飞。一份1979年的技术论文列出了它的潜在飞行计划:耙星者将从4万5千英尺巡航高度俯冲到3万7千英尺以突破音障,该机会以高达6马赫速度喷气飞行至29公里高度,然后火箭点火,推动它进入轨道。
每架耙星者预计携带100吨有效载荷,而一整个耙星者机队会没日没夜地把组装这些巨型卫星所需的材料、工具和宇航员运送进轨道。NASA描绘的太阳能发电卫星形象。“该先进太空运输计划概念的数量级和长期持续性质需要有些类似商业航空/货航的例行运营。”NASA在1981年备忘录中这样写道。
换句话说,就是太空版的波音747。被罗克韦尔鼓吹为“吸气式/火箭动力、水平起飞三角形飞翼、单级入轨运输系统”的耙星者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1980年一份SPS可行性报告的前言中写道:“SPS是一个有吸引力的、挑战性的、有价值的项目,也是航天界准备充分和能够解决的。工作组成熟的信心和权威留下了清晰的印象,如果条件合适,应该给这个特定的能源政策指定高优先级,它是可以完成的。”同一份报告接着把耙星者描述为提出的最先进的概念。它指出,耙星者“代表了未来航天发展的直接推动力……有必要积极推行该关键技术。”
虽然时任美国总统的卡特对SPS感兴趣,但是其条件从来没有成熟,耙星者和卫星发电系统从未被建造。成为冷战中为了瓦解前苏联的《星球大战计划(StrategicDefenseInitiative)》的一部分。
“耙星者太空超级运输机。”为了适配基地的科技线,女管家还做了针对性的技术修改,吴尘显然很满意。
剩下的变形机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