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由科斯教授领导的团队在纳粹文件中发现,德国其它地方还藏有足够多的放射性物质,足以让核反应堆达到完整运力。这些额外的放射性立方体当时由另一支研究团队掌管,但如果当时双方科学家能够将自己所有的铀合并到一处,就能离成功更进一步了。多出来的这400个神秘立方体在战后便流向了黑市,而从反应堆内部取出的大部分立方体在运到美国后,大多也随着时间的流逝不知所踪。
在收到其中一个立方体后,科斯教授的好奇心不禁被激了起来。他与同为马里兰大学研究员的米里亚姆·希伯特组队,联手调查这座核反应堆的历史,自此之后,他就一直致力于揭露这座核反应堆的历史,以及追查其余残留部分的下落。
这座B-VIII核反应堆由纳粹科学家于二战后期建于柏林,但最后被迁到了德国西南部的海戈尔洛赫镇,纳粹当时修建的实验室规模较小,仅仅位于该镇教堂地下存放马铃薯和啤酒的地窖中。如今,这座地下设施的残余部分对公众开放展览,被改建成了一座名为“原子地窖(Atomkeller)”的博物馆。参与这座核反应堆建设的德国科学家中,也包括作为量子力学创始人之一的理论科学家沃纳·海森堡,他最终被盟军于1945年俘获。
这座反应堆的‘心脏’由664枚铀立方体组成,每个边长5厘米,科斯教授持有的那一枚也是如此,它们被排布成吊灯状,彼此由航空缆线相连。反应堆核心由金属包覆的石墨壳包裹,并被置于一个由混凝土砌筑的水罐中,铀立方体构成的“吊灯”则被悬挂于重水中,以便调控核反应的进行。如今这座被盟军拆解损毁的B-VIII核反应堆的复原体,就陈列在海戈尔洛赫的原子地窖博物馆中。这些立方体网络的核心则是中子辐射源,随着中子轰击立方体中的铀235原子,这些原子便会随之分裂,释放出大量能量和三个中子,而这三个新生成的中子又会轰击另外三个原子……一生二、二生三,形成链式反应。核反应释放出的能量多达任何化学反应的数百万倍,核裂变产生的能量反过来又可以将水转化为水蒸气,进而驱动涡轮、产生电能。
据说,这次实验是纳粹最后一次,也是离成功最近的一次尝试制造能够自行维持运作的核反应堆,但当时核反应堆核心中的铀不够多,无法实现这一目标。为达到自行维持运行的核反应堆所需的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