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种习俗源自大唐,那时候的长安县和万年县的县令会协同考官宴请中第的学子。
宋朝以后的鹿鸣宴成了状元的专属,是尊贤重士的传统礼仪。
苏轼,章衡号称龙虎榜的那大才子都曾参与过鹿鸣宴。
鹿鸣宴也正是有了这么一群人多了几分色彩。
鹿鸣宴成为金榜题名的最高荣誉。
到了如今的大明,鹿鸣宴已经成为读书人心目中的盛宴。
可也正因为是盛宴,规矩也繁杂了起来。
从座次的安排到乐曲处处都是讲究。
就连朱熹都推崇,他说“明人伦、厚风俗”。
可也正是因为他的推崇,鹿鸣宴的文化地位进一步提高。
地位高,规矩自然就多了,就连说话,说什么话,该如何说都有讲究。
成了一场高端,却连说话都不自由的盛会。
怕有的举人在鹿鸣宴上失礼,文馆就应运而生了。
它模仿鹿鸣宴的全部礼仪,教大家到了真正的鹿鸣宴后该如何说话。
本是一件好事情,可到现在也变味了,成了拉帮结派的盛宴。
这些举人就成了大家下注的对象。
一旦某个人在会试高中,那就是押对了宝,哪怕殿试一般般,那也是值得的。
和一个进士有了关系,那可不单单是和他一个人有关系。
能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