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靠着划拨资金,往往成为工厂掣肘的不利因素。
上有政策下有对策,在这样的政策下,小金库的出现也就不可避免了。
非重点管控企业,可能还有自有资金补充小金库。
但是轧钢厂这样的厂子就没办法了。
也只能趁着五八年企业管理权下放地方的时候,通过开设三产来给厂子增加营收。
比如开设饭店招待所等,这样就可以是盈利的,部分利润就可能会被划入小金库。
当然三产也不全都是盈利属性的,也可能是福利属性的。
大半小说里的“红星幼儿园”、“红星学校”、“红星医院”,如果在企业名下,那就是企业的福利三产。
像轧钢厂这样的加工厂,拥有大批技术工人。
还可以对外承接一定量的制造、维修业务,这些也可能成为小金库资金来源之一。
除了这些,剩下都是一些违规操作了,比如虚报账单,截流生产资金等等。
最初是为了解决生产问题,之后就有了为职工、领导谋福利的功能
但是六十年代初限制三产发展的政策出台,三产规模迅速降低,这也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企业小金库的规模
既然是小金库,当然规模也有限,尤其这个年代,厂子小金库的资金数量自然也有限。
计划经济时期,管理部门的小金库比工厂的小金库家底儿可是厚多了。
毕竟胆子大的都敢收取整年上百万的税收充实小金库。
所以小说里面给职工发奖金,还大喇叭全厂通报,那领导是觉得自己屁股下的位子太稳,想换纪委和公检法的椅子坐?
一本本小说都写采购。
甚至不乏把采购科搞成后世企业购销部门的规模,还弄出一二三四……组来。
有人专门采购原料等大宗商品,剩下的猪脚这样的边角料——哪怕你是中专、大学毕业生,只要你有空间,那你也只配当个采购。
就像你不管啥身份,到了院儿里,不被抢房子,不被逼捐几次都不行。
还煞有介事地要求每个月采购多少钱的物资——尤其灾年,更是要大买特买。
少的一个月要求采购几十块钱的东西,然后就可以歇着了?
合着就是给你发工资给领导跑两趟腿,之后就可以吃空饷了?
当然离谱的也有一个月要求计划外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