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sp; 而苏泽奏疏的后半段,则是请求朝廷按照朝鲜的“前例”,在南洋吕宋设立通政署,联络当地的汉人,搜罗南洋诸国的消息,加强和南洋各藩属国之间的联络。
通政使杨思忠合上了苏泽的奏疏。
这就是通政司权力变化的原因。
以往的通政使,不过是比六科更早的读到群臣奏疏,实际上就是递送公文的机关。
通政司在大明这个以公文处理国务的王朝是很重要的,但是重要并不代表有权利。
而现在的通政司,是一个涵盖了大明几条主要驿站网络,要在全国各地建立经历所,传递全国情报的衙门。
这也就意味着通政司将会成为大明情报上传下达的枢纽。
使用飞剪船,南京的消息从上海县的码头出发,直接航行到直沽的码头,再通过直沽和京师间运河边的石板路快马传递系统,最短十五天时间就能送到京师。
这在以前是不敢想的飞速。
不仅仅是南京,广州的消息也可以通过海驿急递,一个月内京师就能拿到广州的公文。
此外还有海外消息。
冯学颜派驻朝鲜之后,朝鲜通政署迅速开展工作,梳理了朝鲜国内的消息,每半个月都发一份简报来京师,现在大明皇帝对朝鲜的动态,甚至要比朝鲜国主都要清楚。
除此之外,冯学颜为了能尽快立功回朝,还在朝鲜搜罗有关倭国的消息,也形成专案发回京师。
如果按照苏泽的奏疏,再设立南洋通政署,日后南洋的情报也能被通政司掌握。
这些通政经历所,日后要分布在沿海城市、西北军情节点、辽东棱堡、西南要道上,还要分布于海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