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从提笔后,为了写出后续篇章,太渊自然要多多搜集相关资料,断不能凭空杜撰。
这些资料从哪里来?
自然是那些洋人,特别是有学问的洋人的记忆。
为此,太渊在教课之余,不时外出去往宁波、温州之地,以他的脚力,半日便可来回。
然后,太渊根据搜集到的资料,加上自己理解,再加点唯物史观的插入,保持着一月一篇的文章输出。
说荷兰的崛起,不仅是因着航海技术,更因着其商贸往来中形成的资本积累;论英国的变革,不单是君王的决策,更离不开工场手工业发展催生的新需求……
文字不尚华丽,力求简单直白,既有具体的事例,又有透彻的分析。
两个月后,讲述《小国大业》的荷兰,《走向现代》的英国也相继发表各地。
连续三篇高质量、跨时代的文稿输出,“太渊”这个名字开始在这个时期的知识分子之间流传,甚至在民间也有不少人知道了“太渊”这个名字。
有人说他是曾游历海外的大儒,有人说他是隐于民间的名士,可终究没人说得清,这位写出如此平实犀利文章的太渊,究竟是高是矮,是胖是瘦。
因为这个时期,大多数人对于外国的了解,大多停留在“金发碧眼”、“船坚炮利”的模糊想象里。
即便有些常与洋人打交道的买办、通事,也不过是知晓些生意上的门道。
哪里能像太渊的文章这般,将那些国度的兴衰脉络、制度根源,剖析得如此深入浅出、条分缕析。
…………
上海,望平街。
《申报》报社的红砖小楼。
楼内油墨气息与纸张的清香交织,打字机的“噼啪”声、编辑们的讨论声此起彼伏,一派忙碌景象。
主编办公室里。
邵飘萍正坐在靠窗的书桌前笔耕。
阳光透过百叶窗,在他身上投下斑驳的光影。
“哎哟,我的劭大主编,还忙着呢!”
门口传来一阵爽朗的笑声,史量才推门而入。
手里带着油纸包,一股香气隐隐约约。
他是《申报》的总经理,也是主要股东之一。
自从几年前牵头从美查公司手中将《申报》赎回,便常年在外奔波拉投资,拓业务,很少来报社坐班。
邵飘萍闻言停笔,推了推鼻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