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午,孩子们练完功,互相道别,各自归家。
喧闹了一日的学堂小院,终于安静下来。
崔福生正在厨房忙碌着准备晚食,太渊则与却非和尚、诸葛家四兄弟坐在后院闲聊。
太渊的目光扫过眼前这几位、
虽相识不过一日,但对方先前与他素昧平生,却因他之事千里奔袭、浴血厮杀的情分,他是记在心里的。
人敬我一尺,我敬人一丈。
“昨日之事,多谢诸位了。”太渊开口,声音温和却自带一股令人心安的力量,“只是我这身无长物,唯有些许修行上的浅见,若诸位不嫌弃,或可交流一二,也算全了此番相遇的缘法。”
五人闻言,精神皆是一振。
却非和尚最是直爽,蒲扇般的大手一拍膝盖,声如洪钟:“哈哈,先生您太客气了!那要不我们过过手,您给指点几招!”
他虽见识过太渊的手段,但武人性子,哪怕知道太渊厉害,也想实打实碰一碰。
太渊微微一笑,摇头道:“过招便不必了。”
昨日观战,他以阴神洞察,对五人的根底、优劣早已了然于胸。
“却非师傅的【破戒刀】,刚猛酷烈,杀伐决断之中却隐含一丝禅意,颇有“杀生为护生,斩业非斩人”的气象,这刀中之“势”,已是极足,但你的刀罡里缺了一点“意”。”
“杀生为护生,斩业非斩人……”却非和尚嘴里反复嚼着这两句话。
只觉得一股从未有过的畅快感直冲顶门,他觉得这话太合他胃口。
但他旋即眉头又皱起:“先生您说我的刀缺了“意”?可是指佛法中所言“意根”?”
他修行多年,佛理亦通,下意识便往此处想。
佛法里认为,“意”是虚妄和执着的根源,佛家修行就是观察“意”所产生的念头之虚妄,看清它们如梦幻泡影,来来去去,并无实性。
佛教对待“意”的态度是:它是问题的根源,需要被看破和超越。
但却非和尚觉得太渊先生说的应该不是这个意思。
“非也。此“意”非彼“意”。太渊摇头道:“但凡修行,总离不开心、体、气、术、势之五者。”
“而心之所发,便是意。”
“它比之后天识神更为纯粹,更具能动之性。需将其从散乱“杂意”,锤炼为专注“神意”,再以此“神意”统御你周身之气、驾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