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有点拉杂。
第一眼看到宋美龄,他就激动了,抱着宋美龄喃喃说道:“你来干什么,上他们当了。”
宋美龄见老蒋虽然精神不好,但是并没有大的问题,也安了心,在边上劝他,宽慰他。老蒋激动的情绪才稍稍平息。
这长安事变的政治判断上,老蒋显然没有宋美龄冷静和理智,不像老蒋整天一副要死要活的做法。在宋美龄的劝慰之下,老蒋慢慢接受谈判的事实。
应该说谈判还是很顺利的,八点主张,基本双方都能接受,但是最后的问题出来了,老蒋不签字,同时要求协议保密,只能以宋子文和宋美龄担保。
这下杨虎城不干了。他认为老蒋不签字,不公开协议,他和少帅的性命可能保不住。在这一点上,少帅显然更有理想主义,他认为只要达成了协议,这些问题都是小事。还跟杨虎城说:他怕死,我不怕死。
显然,这个事情少帅做的是不地道的,他这种轻率的做法完全没有顾及同盟和部下的安全和利益,一味满足他个人的主观愿望。
是,这种做法少帅抱住了为国请命的道德制高点,但是,同时也抛弃了支持他这么干的袍泽和兄弟。他可成想过?
不过,长安城是杨虎城的地盘,光少帅一个人同意并不能解决问题。
宋美龄和宋子文等细细想了一边其中的症结,还是认为应该大家聚在一起在谈一次。这次谈判,作为中介人的唐剑行也被邀请。
唐剑行这几天一直和周副主席保持着联系,两边的情况都有点了解。
杨虎城的担忧他可以理解,事实上,杨虎城的担忧并不是空穴来风,历史证明他的担忧全部变成了现实。
说实话,对后来瓦解的西北军和东北军,唐剑行是觉得非常可惜的,这是两支最愿意参加抗日的部队,也和**走的最近。
唐剑行给周副主席建议,应让东北军和西北军移防绥远,与外蒙靠背,以后,这两支部队就可以和蒙古的红军结成牢固的同盟,甚至实现整编。
这个建议让周副主席欣喜不已,杨虎城对个人命运的担心已经成了和平协定的最后障碍。特区愿意担保他的安全,这对大家都是最好的办法。同时提醒周副主席,事变若解决,少帅恐怕会丢下部队送老蒋回南京,以保全名节。这事情要早做准备,否则恐怕会导致东北军内部混乱。
25日,协议签署前的最后一次会议。
老蒋听说有**代表要来,内心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