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里山深林密,雾气氤氲,山风带着泥土与草药的清香,吹过一间依山而建的旧木屋。屋后是片悬崖,屋前是小溪蜿蜒,水声潺潺,终年不绝。这里,住着梁韵秋和她的外婆梁老太太。
梁韵秋,自小便是村中一道独特的风景。她身材修长,肤色略黑,却眉眼清秀、气质干净,像一枝在山野风雨中长成的青竹。村里人常说:“这姑娘将来不是山里的命。”
她出生于村中少有的知识分子家庭,父母是大学毕业后返乡支教的志愿者,在这个偏僻封闭的山村教书行医。然而命运无常,一场山体滑坡将他们连同正在兴建的小学楼一起掩埋,留下七岁的韵秋孤苦伶仃。
她被接到外婆梁老太太家。梁老太太是村里远近闻名的老中医,年轻时行医四方,手段泼辣,嘴上不饶人,诊病却从未出错,因此被乡亲尊为“梁仙姑”。她是那种一生硬骨头的女人,丈夫早亡,一手将独女拉扯大,又眼睁睁看着女儿殒命黄土。此后,她将所有的情感都倾注在外孙女身上。
那时梁老太太年近六十,双眼已患白内障,行动缓慢,靠村里支援和自己配药卖草药维持生计。生活虽贫苦,却从不低头要人情。韵秋刚来时,天天夜里哭,哭母亲、哭父亲,哭那场没能握住双亲的泥石流。
“哭有啥用?想活下去,就得硬气。”梁老太太将韵秋揽入怀中,语气粗重却透着坚定,“你娘当年也是踩着这山路挑药去镇上换粮食,半点不哭。我梁家的女娃,不准哭!”
从那天起,韵秋不再哭了。
她学着识草药、煎药汤,七岁上山,八岁独自采药,十岁能给人开药方。她照顾双目昏花的外婆,柴火、洗衣、做饭、帮村民送药全不在话下。外婆虽然凶,却在她身上倾注所有心血。
“青蒿清热解毒,银杏活血通络,不是谁发烧都能用的。”
“这个脉细如丝,是寒入经络,要灸,不能吃药。”
梁老太太教得细,骂得狠,爱得深。她不许韵秋软弱,不许她逃避。她说:“这世上从来没人会心疼你,只有你自己得撑住。”
有一年大雪封山,村里一个妇人生孩子大出血,血如泉涌,命悬一线。山路不通,没人能下山请医生。村民跑来求助时,梁老太太刚好重感冒,虚弱无力,竟然摇头拒绝。
但韵秋在旁边没说话,转身拿了外婆的药箱,顶着风雪去了那妇人家。
她当时不过十三岁,却凭着记忆和经验,用艾草灸穴,止血药敷伤口,还稳住了产妇的脉象。那一夜,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