哪有把劫掠来的战利品当作嫁妆,在人家女儿出嫁的喜庆日子送去的?
“那大不了老夫差人去买便是了,某家绝不可能让昭姬的嫁妆不如其他人厚重,你要再敢拒绝,某家就……就砸了你的焦尾琴……不行!对,某家就赖在你府上吃你的,喝你的,把你蔡伯喈家吃穷了!”
蔡邕看着董卓这毫无威慑力的胁迫,不由露出一抹无奈之色,对于这孩童心性的家伙故作嫌弃。
他心中是明白董卓对他的情意的。
蔡邕为避难逃到扬州,若非收了吴郡顾氏的嫡长子为弟子,没准早就饿死了,家中哪里有什么多余的钱财。
州刺史一职被太子擢升为秩二千石,去岁他虽任职数月却得到了一整年的俸禄,78000钱和432石米,以及正旦所赐20000钱和1000石米,虽说看似有近十万钱和一千五百石米的财物,但绝大部分是要用于偿还这些年在江东得到顾氏照顾所耗费的大致钱财和泰山羊氏替他照顾女儿所花费钱财,以及逃亡那些年曾接受过的其他好友的接济。
虽说这些人实际上是不需要蔡邕偿还的,但蔡邕却依旧坚持偿还,否则便断绝来往,拗不过他的驴脾气,一众好友们只得接受了蔡邕的钱财,但坚决不要利息。
但即便如此,这些债务也尚未还清。
而蔡邕的将作大匠府虽是朝廷所赐,却需要花费私人钱财进行日常维护,府中仆役、侍女也是开支,蔡邕又好买书和乐谱,又是一笔笔巨大开销,哪里来的余钱?
董卓便是深知这一点,故而主动提出要为蔡琰的出嫁添些嫁妆。
嫁女儿是一辈子的事情,嫁妆的所有权和处置权虽然是归女子的,但嫁妆的厚薄却代表了女子在娘家的地位,并决定了女子下半生在夫家的待遇。
虽说皇宫之中不至于倚仗嫁妆来决定待遇,但平日里赏赐身边宫女、内侍,自然是少不了开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