令。
最让她困惑的是一次在高端健身房体验普拉提课程。当教练辅助她做一个后仰伸展动作,她的头部低于心脏位置,颈部完全放松暴露时,一股毫无征兆的、极其强烈的恐慌感如同海啸般淹没她。她猛地挣扎起身,脸色惨白,呼吸急促,把教练吓了一跳。事后她无法解释任何原因,那个动作本身毫无危险。仿佛只是身体的某个特定角度,解锁了一个被埋藏已久的恐怖开关。
这些身体的低语,是她与过去最直接、最真实的连接。它们无法被逻辑说服,无法被成功安抚,它们固执地证明着:有一个“她”被封锁在现在的蓝溪之内,一个承载着创伤、恐惧和未知故事的“她”,正不断地用心悸、噩梦和莫名的恐慌来叩击现实的门扉。
这种内外的不协调,最终汇聚成一个核心的困扰:对自我认知的模糊。
她会在签名时,偶尔对着“蓝溪”两个字出神。这个由养父母给予、派出所登记、伴随她重生后所有奋斗历程的名字,此刻看来却像是一个代号,一个她扮演得极其出色但终究是“扮演”的角色。名字背后的那个核心的“我”,究竟是谁?
有时在给客户做咨询时,她会非常清晰地讲解皮肤的结构、生理的老化过程,语气权威而肯定。但某个瞬间,她的意识会突然抽离出来,像一个旁观者一样听着自己说话,内心升起一个古怪的念头:“这个正在侃侃而谈的人,是谁?她怎么会知道这些?她从哪里来?”
这种“解离感”持续时间很短,但带来的震撼极大。它动摇了她最坚实的根基——她的专业身份。如果连这个身份都感觉像是一件有时会不合身的外套,那还有什么不是?
她试图从现有的生命中寻找答案。她回顾在渔村的岁月,那里有恩情,有艰难,有奋斗的起点,但那里没有“起源”。她审视在韩国的苦学,那里有技能的锤炼,有观念的塑造,但那更像是“蓝溪”这个产品的升级迭代过程,而非对本质的探寻。
她拥有的,是一段从半途开始的人生。前半截是空白的、无声的。这种空白,不是简单的“不记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