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度。
“这是几个主要军工厂的名单和他们目前的生产状况。”
赵刚将一份厚厚的资料放在陈致远桌上,神情无比严肃,“上级决定召开一次全军工体系的技术协调会。三天后,在京城。”
他顿了顿,补充道:“所有军工厂的负责人都会到场。首长们的意思很明确,这一次,要把你手里的技术,以最快、最高效的方式,转化为我们军队的战斗力。”
“需要谁配合,谁就必须无条件配合。”
陈致远点了点头,他明白,这是要将他这个“总设计师”,推到整个军事工业体系的前台。
“好。”
他只说了一个字,便拉开抽屉,从里面拿出几叠整理得井井有条的图纸和技术文档。
这些,都是他利用这几天时间,从脑海的系统中,再度筛选出的,最适合当前工业基础,也最能快速形成战斗力的技术。
一场决定未来几年国家军工走向的风暴,已然成型。
三天后,京城,一间警卫森严的大会议室。
长长的会议桌两侧,坐着十几位气息沉稳的中年人。
他们是来自全国各地,执掌着这个国家军事工业命脉的军工厂厂长和总工程师。
每一个人的脸上,都刻着与钢铁和火焰打了半辈子交道的风霜。
当陈致远和赵刚走进会议室时,几乎所有的目光都瞬间聚焦在了这个年轻得有些过分的青年身上。
有好奇,有审视,有惊叹,也有一丝不易察觉的复杂。
最近,“陈致远”这个名字,在他们这个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