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民间疾苦,方能解民生之多艰;经边塞风霜,方能懂守土之不易!”
他宣布了一项更令人震惊的决定:“因此,朝廷决议,自本届始,所有经由新学考核、殿试录用之士子,无论成绩优劣,出身高低,首任官职,一律派往辽东、漠南、西域、贵州等新辟之地或改土归流之省份,任期五年!”
此言一出,台下更是哗然。去那些苦寒边陲、烟瘴之地五年?这对于许多期望留在京畿或江南繁华之地的学子而言,简直是难以想象。
朱高炽将众人的反应看在眼里,声音沉静却充满力量:“觉得苦?觉得远?朕告诉你们,这五年,非是流放,乃是镀金!乃是铸魂! 陛下与朕,就是要让你们去最基层的乡镇,去亲手建立衙署,去安抚归化之民,去推广农桑工技,去处理最琐碎也最真实的政务!唯有在那里,你们才能真正理解何为治国平天下!未来大明的各封疆大吏,各部尚书,乃至……”他顿了顿,目光扫过全场,掷地有声地宣布:“乃至依据《大明帝国宪法》所定,自朕之后,不再由皇室成员出任,而需从能吏干员中选拔产生的——内阁总理大臣! 皆将出自你们这些经历过边陲风霜、基层磨砺的人之中!”
“未来擎天白玉柱,架海紫金梁,必出于此!朝廷对尔等,寄予厚望!”
最后的期望,如同重锤,敲在每个学子的心上。恐惧和犹豫渐渐被一种前所未有的使命感与豪情所取代。若能成为开天辟地以来第一位非皇室的内阁总理大臣,区区五年边塞之苦,又算得了什么?
——
新政殿试:策问实务
数日后,紫禁城文华殿内,一场别开生面的殿试悄然举行。由朱高炽亲自主持,考官包括了内阁大学士、六部尚书以及几位在格物、农学上有建树的大家。
考桌上,没有传统的经义策问,取而代之的是一份份紧扣时局的实务考卷:
“试论如何于漠南新附之地,推广汉话汉文,并使其与蒙古习俗相融,以固长治久安之基?”
“西域干旱少雨,试设计一可行之水利方案,兼顾军屯与民田灌溉,并估算其工料耗费。”
“辽东林木资源丰富,然运输不便,试析可否于当地设立木材加工厂,制造何种器物可获最大利商利民之效?并述其管理之要。”
“有商人自海外携新作物种子曰‘玉米’、‘土豆’,据言耐旱高产,试拟一章程,于贵州山地择地试种推广。”
这些题目,完全